当前位置:首页 > 图文快讯 > 正文

毕桥:没有围墙的“公园” 人人向往的“福地”

发布日期:2021-03-16 10:54

c1183da4ab784bb48ab102e3fa315efe.png_1000x0.png

  本报记者  黄丽平

  阳春三月,微风徐徐,毕桥风光正好。

  一片片油菜花坐落于田野之上,远处整齐排列的是一座座白墙灰瓦的院落村舍;被设计成箩篼造型的LED路灯矗立在车道、步行道边;崭新的柏油路横贯整个村庄;脚下是由明月山上引来的潺潺流水……

  与过去全然不同的毕桥村应时而生,俨然一幅精美绝伦的壮美画卷。

  短短两三年时间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、建设中国最美休闲乡村,毕桥村打造出了一个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毕桥“样板”。

  如今的毕桥村,是一座没有围墙的漂亮公园,是一处人人向往的幸福之地,真正实现近悦远来。

  风景如诗如画

  ——毕桥这里有看头

  春日,一场暖阳的加持,成片的油菜花悄然盛开。

  一眼望去,嫩黄的油菜花点缀在绿莹莹的油菜上,一片金灿灿的海洋。

  花丛中,蝴蝶飞舞、蜜蜂忙碌。

  这样的美景吸引了无数爱美之人前来悦赏,一时间,游人如织。

  春季菜花黄、夏季稻花香、秋收金水稻、冬见水满田。

  毕桥的春,花香四溢;毕桥的夏,生机勃勃;毕桥的秋,一片金黄;毕桥的冬,美艳动人。

  油菜花香渐渐散去,在毕桥还可以感受成片金色稻田、火红高粱带来的壮美之感。

  毕桥的景不仅仅如此。

  一座毕桥村、处处是美景。

  出门见景、推窗见绿。

  漫步在乡野小道,穿梭在院落之间,游走在花海之中,毕桥的美无处不在。

  乡村美不美,群众的积极性是基础,群众的获得感是关键。

  近两年来,毕桥村始终秉承“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”理念,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,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下功夫、作文章。

  制定“五看一比”的村规民约,着力破解农村环境脏乱差难题。

  出台“积分考评制”和“红黄双榜制”,激励群众爱护身边环境。

  一个个硬举措的落地落实,一个个实办法的付诸实施,群众爱护环境、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大大提高。  

  毕桥的人居环境真正变美了。           

  吃好玩转嗨翻

  ——毕桥这里有耍头

  初夏,村庄格外宁静。

  毕桥大院里一阵喧嚣打破村子的宁静。

  毕桥大院旁边的水田里,正在举行一场激烈的比赛——浑水摸鱼比赛。 

  有的把鱼用衣服兜着,有的将鱼揣裤兜里,有的甚至将鱼咬在嘴里,丝毫不顾自己的“形象”。

  现场加油声、喧闹声、欢呼声响成一片、好不热闹。

  有人说,摸鱼是专属于川蜀地区孩子们的夏日记忆。

  在炽热的阳光,赤着脚踩在阴凉的稻田,一番辛苦之后,感受抓到鱼喜悦。

  这样形式的“摸鱼”,是一种天然的玩乐项目,是如今城市的孩子无法体验的别样童年。

  除了“浑水摸鱼”, 乡愁运动会、亲子箩园、微菜园、荷塘垂钓、田园卡拉OK……

  参与感强、体验感足,毕桥村举办的各种活动都令游客们感受到来自内心的喜悦。

  有人说,乡愁,是村前流淌的涓涓小溪,是屋顶上的袅袅炊烟,来毕桥旅游,是一次寻根乡愁的约定,是一场诗与远方的邂逅,是一段沐浴芬芳的旅程。

  许多游客前来毕桥,有时候只为为了寻找儿时的记忆、心中的乡愁,在喧嚣繁杂的俗世中寻得一处静心之所。

  毕桥深挖箩篼文化,用箩篼满载乡愁,让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来到这里,徜徉其中、流连忘返。

  正午时分,毕桥村里,炊烟袅袅。

  游玩了一上午的游客们开始“觅食”了。

  粉蒸排骨、农家白斩鸡、节耳根、凉拌野菜、农家豆干加上白白嫩嫩的石磨豆花。一顿美食,足以让人忘记所有烦恼。

  离开时,游客们还不忘购买手工编织的竹箩篼留作纪念,把乡愁带回家。

  目前,毕桥村正在积极打造民宿村和不夜村,真正用“实力”“魅力”留住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。

  鼓足群众腰包

  ——毕桥这里有盼头

  半晚时分,太阳渐渐阴了下来。

  黄妈农家乐里,开始忙碌起来,黄蓉一家人忙着制作农家特色烧白,为了即将到来的赏花黄金周做准备。

  油菜花开这一段时间以来,每当周末的时候,都有许多游客前来品尝黄蓉家的农家菜。

  在旅游旺季,黄蓉的农家乐能够给一家人带来不菲的收入,这让原本不太富足的家庭日子越来越好。

  村子的另一头,卢云、何燕夫妇正在准备晚上的食材。晚上,有客人预定了两桌的桌席。

  卢云是土生土长的毕桥人,常年在外做工程项目,几年前一家人已经在苏州定居。得知家乡发展很好,卢云带着一家人又回到毕桥,依托自己几年前修建的一栋楼开起了农家乐。

  落叶归根,还能在家门口创业挣钱,卢云非常知足。

  如今,村子面貌大变,农家乐遍地开花,群众们的腰包都鼓了起来。

  思路变则天地宽。

  除了发展旅游产业带动群众增收,毕桥村还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为群众增收创收。

  毕桥村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——毕桥乡愁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,业务范围大到承办乡愁旅游文化季等节庆活动、接待单位工会活动、承接小微工程,小到鱼塘管理、小卖部销售、微菜园运营、农家乐经营等。

  乡愁公司成立后,全村685户村民都积极踊跃参加,以土地入股,每年一亩地流转费用在600~1000元不等。

  近两年,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多,用工量大,承接小微工程成为带动村民增收最直接、最快的业务。乡愁公司视工作强度每天支付每人50~200元工资,每月用工量稳定达到1000人以上,极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,年底还能享受分红。

  目前,毕桥村已经连续4年实现经济总收入大幅增长,村旅游人次从20万人次增至40万人次,全村人均年收入从前几年的约1.3万元增至约2.3万元。

  一系列措施下来,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。

  感恩会上,村民们畅谈未来、感慨万千。言语铿锵、信心百倍。

  如今的毕桥村,美好蓝图正在一步一步变成盛世实景,乡村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发展目标正在渐行渐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