拱桥村村训。记者 代莉 摄
拱桥村民居。记者 代莉 摄
春寒料峭,走进裴兴镇拱桥村,宽敞平坦的道路两旁房屋错落有序,绿树环绕的农家庭院干净整洁,移步即景,一步一景,一幅幅农民富、农业强、农村美的美丽宜居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拱桥村位于裴兴场镇西北面。2001年由原农兴村、拱桥村两村合并统称为拱桥村。距裴兴场镇2公里,离县城区67公里,全村幅员面积6.5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4995.95亩,林地面积3060.9亩。全村所辖6个村民小组,党员人数80名,有920户,总人口2980人。
据当地村民介绍,之前的拱桥村与现在相比是大相径庭,如果把拱桥村的前后变化比作一个村子的前世和今生,村民们曾这样说,“拱桥村的前世是天上蜘蛛网,地下杂货场,断垣残壁污水满街淌;而今生则是,三季有花四季常青,灯明路净墙新装,整洁有序谱新章……”
科学规划 深山小村两年巨变
2018年末,拱桥村因为人口居住集中、距离场镇较近等原因,被定为当地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,按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的标准要求,坚持以党建为引领,扎实推进特色产业、人居环境、文明乡风提升,着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。
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,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。然而,如何让昔日“脏、乱、差”的传统农村面貌,蜕变成路净、水清、院美的新农村,拱桥村村支两委成员犯了难。
“以前村里到处都是违章搭建的猪栏牛舍,一些无人居住的老房子破旧不堪,各种杂物被村民胡乱堆砌在房前屋后,闲置的田地里荒草丛生,空中还不时飞舞着白色塑料袋……”拱桥村党支部书记王治文告诉记者,为了花最少的钱,在最短时间,让村民看到效果,感受到乡村振兴给大家带来的好处,特地邀请了重庆的设计专家,深入每个角落观察琢磨,体验拱桥村的文化民俗,制定了独特的施工规划。
根据规划,以拱桥村3社,居民最为集中的铁炉嘴和杨仙坝为核心,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,按照“试点先行、示范带动、全面铺开”的思路辐射全村。积极撬动各级各界力量,依托地域优势和特色产业,让人文和自然景观因素完美结合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“拱桥模式”。
如今,在拱桥村走一圈,可谓处处有惊喜,步步见新鲜。核心区的石凳、堡坎、屏风墙,用的是弃置的石板、青砖建成的,有的巷边瓦片制作墙角,旧石、石磨、酒坛、破砖在建筑师的妙手下又变成宝贵的材料。道路两侧的景观墙手绘图画精美生动。四周的小菜园、小果园、小花园、小公园,风格各异的“四小园”,犹如一颗颗绿色“宝石”,为美丽乡村建设增色添彩。村中的古井,独特的下水道,仿古的围栏,古旧的青砖墙,用废弃青砖铺就的小路……都无不彰显出设计者的巧妙设计。
村中还经常涌入慕名而来的游客,他们走走拍拍,对拱桥村的建设竖起大拇指。“拱桥村确实可以打造成自驾游的目的地,只需要进一步完善这里食宿购物等方面的配套设施,拱桥可以焕发新的活力。”社会各界人士、自驾游客纷纷慕名前来参观、取经。
村民每天就像生活在公园一样,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生活十分惬意,作为主人翁,拱桥村人十分骄傲,逢人便说:“你看我们村建得多美!”各项建设日渐完善的拱桥村还有望迎来研学游,由各学校组织学生到拱桥村学工、学农,将生态、人文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。
创新机制 乡村环境美丽洁净
乡村振兴需要“外在美”,更需要“内在美”。拱桥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依托,积极开展“美丽庭院”创建,广泛发动农户开展房前屋后绿化美化,打造美丽生态庭院。
“外墙形象要整洁,院子一定要干净,柴草堆放要整齐,衣服叠放要有序。院坝屋后的果树花草,也要常修剪,勤打理。”对于“最美庭院”的相关评比标准,村民胡国莲显然熟记于心。
“以前没有规范管理的时候,许多人都直接把垃圾扔到院坝里,甚至是公路上、水池中,不仅污染了水源,还影响了整个村子的形象。现在我们村制定了村规民约,并且每个月都会把各家的评比结果张贴在村里的红黑榜上,引导居民树立新风尚,增强环境整治能动性。”在胡国莲看来,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,村民再也不乱丢垃圾、随便倒污水了,环境越来越好了。
改善人居环境,整治是关键。聚焦村民环保意识不高、村庄整体环境不佳等问题,近年来,拱桥村还持续推进“五六七”工作,以净化人居环境。
开展“五个一”活动——围绕开好一轮院坝会、搞好一场大扫除、组建一支先锋队、评选一批示范户、美化一方农家院,让村民对环境美化重视起来。
实施“六改六治”措施——实施改厨改厕、改水改电、改气改路,治乱搭乱建、房前屋后,治畜禽散养、污水垃圾,治危旧房屋、公共空间,让乡村“颜值”提升。
实行“七个好”标准——以家具摆好、衣被叠好、农具放好、柴草堆好、畜禽管好、卫生搞好、环境护好为标准,由内而外改善人居环境。
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,就是为了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”王治文介绍,除了推进“五六七”工作以外,该村还实施“增美添绿”工程,让乡村更加宜居。通过在荒坡空地植树造林,集中采购花草种子,分发农户在房前屋后、道路两旁、田埂空地等播撒种植,打造各具特色的家庭小花园,全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。
目前,拱桥村已实施危房改造12户,无人居住危房、无人畜混居情况,农房室内外干净、整洁,无乱堆乱放现象,无残垣断壁,无乱搭乱建;安装路灯217盏,村公共服务中心及广场等场所均有路灯或庭院灯;实施改厕、改厨、改庭院、改阳沟等8改建设180户;修建入户便道1200米,增加生产便道6.7公里,公路硬化20公里,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100%,3社农户入户道路通达率达到100%。
夯实基础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
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,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。“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”。对于奔跑在振兴之路上的拱桥村而言,这个车头就是该村大力发展的榨菜产业。
“我们村引进了3个业主,发展榨菜种植基地,没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把土地流转给他们,获取土地流转费。”村民杨清郁告诉记者,他也和很多村民一样,选择了自己栽种榨菜,家里的10余亩土地,每年可收割榨菜20余吨,增加年产值近2万元。
截至目前,全村共发展榨菜种植1200亩,实现年产量3000余吨,年产值200余万元。
为了帮村民拓展榨菜销路,同时壮大村集体收益,2014年,拱桥村还创办了榨菜厂,每年将集体收入的25%-30%用于扩大再生产,35%-45%用于解决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困难,30%—50%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,1%-5%用于贫困户分红。这种“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保证了村内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,也提升了品牌和销量。
为了切实实现农民增收、农业增效,助推脱贫攻坚,实现乡村振兴,村支两委还大力发展企业,解决村民就业问题。
“村里引进了香菇产业园,我每天在里面上班就可以获得80元的工资,还能照顾家中的女儿。”香菇产业园里,患有轻度智残的脱贫户吕元安,一边将采摘下的香菇分类装箱打包,一边比划告诉记者,满脸的笑容书写着幸福。
眼下,正是香菇收获的关键时节,拱桥村香菇种植大棚里,二十多位工人正忙着采摘香菇,出菇持续4个月,是用工高峰期。本着贫困户优先用工原则,3位贫困户在此实现就业,每天工资80元,一月下来可增收2000左右。
除此之外,全村还发展特色种植晚熟李200亩、丑柑100亩、晚柚200亩、无患子中药材540亩,并建有木材加工厂、页岩红砖厂,以及2个预制场,让老百姓实现在家门口就业。
美化一片环境,发展一项产业,富裕一方百姓。拱桥村立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,发展特色产业的成功案例,仅仅是该镇乃至全县、全市、全国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,因地制宜发展产业,带动农民增绿增收的一个缩影。越来越好的乡村环境,留住了美丽“乡愁”,“慢”了游客脚步,“鼓”了村民腰包。(本报记者 代莉)